10月14-25日,每天中午12点,CCTV-10《百家讲坛》,万曼璐老师以“千古家书”为题,品读中国历史上著名人物的家书,探索他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呈现其中的殷切真情和宝贵家风,传递那些穿越时空的温暖与力量。
2023年9月24日,“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乐鱼大学博雅学院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参与会议,与各兄弟单位共同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书院制建设,书写新的育人篇章!
2023年7月1-2日,以“直面全球化危·机:行动中的世界文学”为主题的首届世界文学跨学科研究论坛在乐鱼大学博雅书院成功举行。
原刊《哲学研究》2023年第3期。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不寻求单纯的自然知识,对自然的研究具有一种伦理旨归,即通过阐释天体运行现象、万物生灭变化,以及人类痛苦和欲望的界限,消除人们对天体、诸神、死亡、病痛、以及欲望的疑惧,摒除心灵忧扰以获得基于快乐感觉的幸福。伊壁鸠鲁在构建其自然学说时,一定程度上洞见了自然研究者自身及其知识的限度。他因而重视记诵而非探究;在确立世界的物质性这一根本和唯一的原则后,在天象学领域主张多因解释,并据此确立诸神退隐的新宇宙图景,构筑消除一切心灵忧惧的内在堡垒;他建立学园共同体,提倡“过隐秘生活”以应对外部忧扰,并以此作为实现伦理旨归的外在堡垒。
原刊《哲学研究》2023年第2期。皇侃身处佛学风行的时代,其涉佛的思想可以提供一个管窥六朝儒学的独特形态、了解彼时经师如何巧用外来异质思想实现儒学的重新定位和自我调适的良好视角。佛学对皇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在诠释方法上,透过经文来体察圣贤的境界,并尝试用玄理与佛理来呈现其内在世界,与玄学一同促成了更为内向化的诠释思路。在诠释内容上,不同于传统经学叙事从政教风化来理解教化,皇侃用“应机作教”的佛语勾勒夫子的人师形象,意在促成儒学由政而教的转型。
原刊《文艺理论研究》2023年第1期。从情感、艺术和礼乐这三个概念切入,通过与德国浪漫派到生命哲学的思想脉络相参照,可以发现审美论述在梁漱溟那里的三重思想意涵。在本体论层面,情感与艺术能克服近代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两种缺陷,在主客合一中把握到作为“生命”的宇宙。审美论述也指向一种关于人生意义根基的道德—情感,在历史中体现为礼乐实践和艺术的人生态度。审美论述也紧密关联着梁的政治思考:一是启发个体的内在之“诚”,使之确立为自主的、自觉与他人连带的政治主体,并指向“散沙”之国的团体凝聚;二是使政治主体能具有充沛的行动能量;三则意味着以一种伦理与审美的人性观念重新结构“社会”的礼乐理想,以克服现代世界危机及作为其哲学根源的主客分裂,从而再造未来新文明。梁的乡建理论与实践中包含着上述审美维度,这一维度同时被组织进梁关于中国民族自救和世界未来出路的探索中。
原刊《文学评论》2023年第1期。鲁迅将“旧事重提”系列文字改题为“朝花夕拾”,并非仅仅出于修辞的考虑,也不是为了给“故事新编”预留题名,而是源自他到厦门、广州后遭遇的现实,源自他对这一现实与历史的关联之认识。《朝花夕拾》不是为回忆而回忆。这一修改,既包涵着鲁迅对“散文”文体的非本质化把握,更充分地体现了鲁迅借助于个人成长的经验希冀实现的情感教育意图,而这一意图在更深的层面也指向“民国的建国史”,即个人的成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之个人化的书写。